Yi's Blog

读书笔记——想象另一种可能

2016-04-28

人生有一万种可能,无需抵触,不必恐慌。
本书作者打破学科界限,不仅设想如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诗意生活,描绘诺兰用爱搭建星际穿越的桥梁以寻求人类自我解救的美好旨归,还趣谈智商神话、体重危机,并且思考物理领域的新突破,包括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等。他化身诗人、哲学家,在电影、科幻,科学、宗教、生活中追问人类的“终极”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关于世界的终极诗意

2016-4-28 20:26:24

我开始相信,人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一定会开始思考信仰这件事。因为信仰会让人在经历悲欢离合、贪嗔痴求不得之后,明确自己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存活于世,怎样自圆其说,怎样解释哪些无法解释的因果。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是没有信仰的,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也许是我把信仰这个词理解的太狭义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有人生来就在名门贵族,坐拥我们大多数人追求一生而不得的财富与地位,也有人生来就要经历苦难与病痛,战争与贫穷,而我们不过是这世界上最平凡的一个的个体。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过自己的人生。面对世间的种种,我们是需要信仰的。有人说平淡是福,有人说努力就有可能,有人说开心就好……原来这些都是信仰。

不了解物理学,你看不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三体》,你不知道故事背后真正的启示是什么。你自然会陷入经济学对于世界的解释当中,当一切被经济学术语包围,人类迟早感觉无法喘息。这是世界观之巨大差异,也是人生哲学之巨大差异。

我不敢说自己了解物理学或是热爱物理学,但我对自然科学是感兴趣的。我爱看一些关于天文、物理或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纪录片和文章,对其中的奥秘与规律感到赞叹: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奇妙有趣!我也不敢妄自菲薄的评论经济学,而我对它的讨厌是客观存在的,至少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美感。

当你了解了星星的奥秘,你才能体会到这世界的终极诗意;当你了解宇宙的无边无界,你才能体会到这世界的终极孤独。

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看见的是浩瀚的宇宙。我无法理解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亦无力想象宇宙的外面还有什么,但心中那份不能言喻的感动,也许就是宇宙带给我们的些许诗意吧。


当我们谈论自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6-4-30 14:40:42

个人自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而一切其他人类价值都建立在这个价值之上。比如说集体价值,这一点不难理解,没有任何集体价值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集体的价值本来就是个人价值之和;但不能牺牲某一个人的价值来实现另一个人的价值,或者牺牲某一个人的价值来实现其他多数人的个人价值。价值不是简单的金钱相加,也不是零和游戏。

自由和生命一样,是无价的,无法计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还有什么比追求个人自由具有更高的价值?还有什么比支持他人维护个人自由更好的选择?

我们这一代接受到的教育往往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从小学课本上的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到当今社会总是在说的团队精神。也许有时我们做不到,但那种思想已根深蒂固。我们把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看作伟大且高尚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看作是自私的。也许我们都有自私的一面,至少我要承认这一点,所以我对牺牲个人利益而成全集体的做法并不总是认同的。但我读到上面那一段话时,还是有些吃惊的。我吃惊并不是因为它不对,相反,我很认同这一段话。我吃惊的是作者敢于把它写出来公之于众,因为这与我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
说起自由和个人价值,我还想提一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自由和个人价值的不同理解。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我是家里的独生子。在大学以前,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大学以后,我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朋友,身边的非独生子女一下多了起来。这时我就突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是非独生子女更能忍受不公的对待,或是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被不公的对待而未感到不公,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权利并承担了更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作为独生子女,我们也常被父辈批评不懂得关心与谦让。我无法评价孰好孰坏,只是有时会为身边的非独生朋友感到委屈与不平,也许在他们眼中,我是个自私冷漠的人吧。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2016-4-30 16:53:20

人类自从开始追问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就认为我们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后来,近代科学发展导致人类越来越怀疑这种“朴素”的观点,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人在宇宙中和一块石头一样,没有特殊意义,并且十分普通和普遍。再后来,就是眼下,开始有人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到原始的朴素观点——人在某种意义上还真是非常特殊。

从古希腊人的托勒密系统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今天来看就算是太阳系银河系也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人类真的离宇宙的中心越来越远了吗?我想空间的位置也许不重要,人类追寻的答案应该是自己身份的位置。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人类是孤独的存在吗?人类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我是相信有外星人的,没有理由,我只是愿意相信。但即使这宇宙中还有千千万万的智慧生命,我也依然认为人类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意义不是对宇宙,也不是任何星球,而是对于我们自己。就像地球上芸芸众生之中的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独一无二,意义非凡。


历史是偶然的

2016-5-1 18:22:08

至于人类的自由意志,如果存在的话,则彻底推翻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很多重大的决定可能与物质或经济完全无关,它们是某些人的大脑自由决定的结果。我常常说,即使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很多情况下也是偶然事件塑造的。这些事件,有的可能是某个喝醉了酒的大佬造成的一个事故,也可能是张三被老婆超烦了突然离家出走,也可能是某人因一个美女的脸上发出的一些光子改变了他的婚姻,从而改变了他自己的历史,从而也改变了我们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宏观的宇宙大爆炸谈到微观电子的出现概率,最后又给我们举了这么几个接地气的例子,就是想要说明历史是偶然的,地球的出现,现代人类的出现,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段情节,都是随机而不可预测的。我没看懂作者提到的宇宙的能量密度是怎么回事,但后面这几个例子我很能理解。我也想过类似的问题,这正是大家常提起的一个词——蝴蝶效应。你现在一个小小的行为或是决定,将影响之后的整个人生,但你所做出的这个小小的决定,是否是命运中早已安排好你注定会这么做的呢?还是不要想太多吧,至少因果论可以帮我们解释生活中发生的大部分事情,比如你今天晚上如果不早点睡觉,明天很有可能就会起不来而迟到,然后扣了这个月的奖金,最后你想买一台照相机的计划也因此而泡汤。所以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只需要把握好现在,无悔就好,剩下的事情,就随它去吧!


黑暗森林和审美的眼

2016-5-2 11:29:16

因为他们在临终之前看到了世界的大美,他们才义无反顾地自杀。他们身体力行的事,就是日本人传统中的“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静美”的生死观。

生命是个人的第一需要吗?多数情况下看起来确实如此,中国人有一条独立于苍茫宇宙的信条: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个信条并不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宇宙真理。不用说宇宙,就是在地球上,“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也不是真理。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芥川和川端康成,对于他们而言,生存最多只是实现审美的过程。他们不仅觉得赖活不如好死,还认为美是世间很值得尊重的东西,而最美的东西往往是瞬间的,如樱花,因此他们会为美去死,有时甚至觉得死本身也是一种美。这和日本土地不大但风景优美有关,也和佛教有关。

我能解释什么是漂亮,什么是美丽,但我还不能理解文章提到的那种美的深层含义,亦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这对于尚还年轻的我来说有些深奥了。秋叶的凋零是有些凄凉的美感的,飘落的樱花也是,但自杀这种事总是让我感到可怕与敬畏。不过可怕归可怕,好死不如赖活着我是不能认同,生还是要如夏花之绚烂的。赖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想每个人的定义或许都不太一样,但若真是到了生无可恋,了无牵挂的地步,也就真没什么继续走下去的理由了。人生还是需要一点生命之外的东西的,不管是对物质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还是对宇宙大道的追求。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以上,仅个人观点。


你别无选择

2016-5-2 17:57:55

你该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你该结婚还是抵抗思想落后的50后父母?你该移民还是老死故乡?你是白富美还是矮矬穷?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每天被迫思考的“终极问题”。我的部分答案是:你别无选择。

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人一生生活在同一个阶层,只有极个别的人依靠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说这个纪录片说明了“每个人都是阅历的囚徒”,而在我看来,每个人的阅历又是由他生命的几个基本元素决定的,比如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力,是否有足够的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前者是有基因决定的,而后者又和阅历、见识有关。因此,人生很大一部分真是必然的,你别无选择。

我可以从上面这段话中提取出一个观点,阅历由改变命运的动力决定,而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受着阅历的影响。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就是动力改变阅历。在看过外面的世界之后,无论是想更加努力地走的更远,还是想返璞归真回到自己之前的小圈子中,这都是阅历影响动力。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这在提升我们阅历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

同样,也不要纠结于你是否会遇到你想结合的人。倒退数十年,一个人结不结婚都是过日子,因此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结婚。现在,你有选择了,你有选择是因为你足够幸运,你在经济和精神上足够强大。否则,假使你生活在一个小城镇,你还是早早地选择了结婚。至于是否移民,也不在大多数人的选择范围之内。

“你有选择是因为你足够幸运,你在经济和精神上足够强大”。对这句话我表示非常认同,并深有体会。前几天看到新闻,又有一批人因为房价问题逃离了深圳,这是经济上不够强大。我有些同学,迫于父母压力毕业了回家结婚生子,这是精神上不够强大。这样的例子我还能举出很多。我知道,很快我也会面临这两大难题。希望我能用自己的努力换来足够的幸运吧!


智商的神话

2016-5-3 20:06:51

我倾向于认为天才是存在的,但也觉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是天才实现自己的必由之路。

但无论如何,很难想象即使我做了同样多的“练习”,我也能够成为腾威式的人。

天分和努力同样重要,不要过于相信努力而忽略了天分的客观存在。


体型与自控力

2016-5-3 20:25:04

体力劳动本身不需要意志力,但缺乏体力劳动而靠运动去保持身材则需要巨大的意志力。我个人认为,具有这种意志力的人干什么都会成功。

靠运动去保持身材确实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不过如果说有这种意志力干什么都会成功,那也太夸张了。毕竟坚持运动并不是什么难事,坚持学高数才是。

最近流行跑步。事实上,类似的流行在美国早已有过,并且比我们早了二三十年。

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高出我们不止一点半点。肯定会有人骂我崇洋媚外,客观事实怎么就不能坦然接受呢?

小S为了减肥说过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要么瘦,要么死”,这无非是她自控力的一种体现。她还说过:“一个女人如果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说把身材练到多好,保持正常体型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至于体质和及基因都是借口,大部分胖子都是因为懒!其实很多错误的根本原因都是懒。


未来就在眼前

2016-5-6 08:31:00

未来,越来越多的时间将被浪费在这种从众或被从众的全民狂欢中。

没错,未来就在眼前。现在我们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社交网络上,微博、微信、空间、知乎……面对这大量杂乱的信息,我曾一度感到头昏脑涨。现在我已经大量精简了我所关注的内容,但我仍然要花费一些时间在这上面,我需要通过社交网络来获取最新的实事和行业资讯。在现代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要陷入从众的全民狂欢,也不要一味地抵触。

电子游戏兴盛之前,有一部分人迷恋电视,这种人在美国被称为“沙发土豆”,通常处于下层或中下层,肥胖,不爱运动。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似乎更容易陷入从众的全民狂欢之中。他们既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电视剧和朋友圈是他们在被现代社会淘汰之前与这个社会接入的最低成本的方式。


我的感受

2016-7-5 07:38:10

看看时间,两个月没有写点什么了。除了比较忙之外的借口,我只能说就是有那么一段时间不想看书。总而言之,从今天起回到之前的节奏。

再说这本书吧,《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第二章叫智慧发芽,大部分文章都是讲科幻电影的。我挺喜欢科幻电影,不过我觉得这几篇文章写的没什么意思 ,所以也就不记录了。


末日情结

2016-7-5 08:26:40

毕竟我们生活得太紧张了。

这篇文章从电影《2012》引出话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在谈到世界末日似乎是在谈论一个即将到来的节日。的确如此,当2012年12月21日到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还要去庆祝一下。之所以会这样,第一,我想是因为大家根本就不相信末日会发生。第二,因为大家都有想要逃离的东西,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世界末日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要急着说现在的年轻人喊苦喊累扛不起重担,谁没有过这撒手而去的念头呢?不过是个调侃的玩笑而已。但从这玩笑中确实透露出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焦虑,具体就表现为大家常说的强迫症(我这里指的是大家普遍说起的强迫症而不是心理学或医学上定义的),轻微洁癖,完美主义等。从我个人来说,我也时常会为一些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担忧,事实证明我总是多虑了。毕竟我们生活得太紧张了。


我为什么是屌丝

2016-7-6 08:25:30

当一个人日子不好过时,他的注意力往往被“不好过”这个事实分散了,导致大脑资源更少地被用来思考其他的事情,包括如何解决“不好过”这个问题。

这个贫穷效应被称为“穆来纳森带宽”,它所表明的是:你越穷,你的带宽越窄。

要解决穆来纳森带宽问题,不是给屌丝更多的钱,而是得想办法让他克服认知困难,为他成为高富帅提供条件。

文章中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来描述穆来纳森带宽在生活中的体现,分别是时间,信仰与爱情。我想大部分人读完文章都会有中了一枪的感觉吧。


你等着被养起来吧 —— 贪婪的资本与宠物人

2016-7-7 08:07:24

未来社会将是精英的天下,少数人垄断资源,少数人拥有大部分财富。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回报远高于GDP的增速。过去三百年,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在一个世纪中,资本的回报翻了七番即增长了128倍,而整体经济只增长了8倍。因此,拥有资本的人更加富有,而没有资本的人虽然也富了却相对更加贫穷。

我对经济学不怎么感兴趣,对它的很多复杂理论表示头痛。这一段倒是很简单清晰的解释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

生活的智能化,加上《富足》一书描述的能源的最终解决、粮食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二十年后,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将不再为能源和吃饭问题操心,个体和群体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那时,也许一个人平均一天只需要工作一小时,就能满足我们一切物质需求。这样,一个社会伦理问题就会出现:让大多数人失业,还是每个人每天只工作一小时?

因此,我们不仅要面对巨大的贫富差距,我们其实将面对一个更加不堪的局面:社会只需要少数精英,而大多数人除了贫穷之外他们的存在都显得“多余”,因为他们更加没有创造力,而社会也不需要他们的创造力。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对此很有体会。程序员的工作目标就是用程序来自动化一些重复的没有创造力的工作。相比起人工,程序将工作效率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倍的提升(这个数字要看具体的环境,有时程序的效率是人类不可企及的)。如同“机器吃人”一样,程序也要开始“吃人”了。只要是重复的,可量化的,有规律可循的工作都可以被程序或是机器所完成。如文章中所说,未来社会需要的仅仅是创造力,只有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才不会程序或是机器取代,例如:绘画,作曲,写作,设计等等。很幸运,软件开发也在此之列。


结局与开始

2016-7-8 08:18:54

这次诺奖再次印证了几个事实。第一,你不仅要足够幸运还必须长寿。第二,你的物理同行在给事物命名这件事上从来不严谨……第三,最好的工作还是你年轻时做出来的。

我需要趁着年轻多做些事情了。

希格斯场是这样一种场,它完全不同于物理学家熟悉的电子场,也不同于光子场,更不同与夸克场。这种场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让世界看上去是现在这个样子:几乎所有的粒子都有质量,特别是电子。万一电子没有质量,它就跑得和光一样快,不可能和原子核组合成原子,从而,地球也许就不存在,人类更加不可能存在。


蓝光LED与日本人的执着

2016-7-8 08:25:55

为什么是单向导电呢》因为它由两种不同特性的半导体构成,其中一种半导体内的电子是自由的,而另一种半导体内的电子空穴(带正电)是自由的。如果运气好,在加上电压后,一段的电子跑到另一端与空穴“湮灭”,释放出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是发光二极管了,英文简称LED(light-emitting diode).

日本人是人所共知的非常倔强的民族,我多年前和他们中的一些物理学家打过交道,切身体会过他们认死理的性格。这种认死理的性格让他们在西方人不能获得成功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的事情确实不多,所以才要认死理,看准一件事情做下去,今天做不到那么明天再做,明天做不到后天休息一会以后再做。

对于认死理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人家成功了,就会有人说人家是执着,坚持。人家失败了,就会有人说人家是执迷不悟,不撞南墙不回头。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离成功越远。所以我认为,成功的关键不是一味的坚持,认死理,而是要找对方向,跟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在找到方向之前,我们可以摸索着前进,适当的坚持,多往前走两步,但走的太远,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自由意志导读 —— 科学能否回答道德问题

2016-7-12 08:02:37

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和做出如何行动的决定是听命于我们自己,还是事先被设定好的?

作者在文中分别从哲学角度和物理角度讨论了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然后又举出几个悖论。当然最后肯定是没有结论的。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我们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我们的世界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真如“缸中之脑”假想所描述的那样,又谈何自由意志呢?哲学家兼文学批评家G·史卓森将对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有不同看法的人群分为9类,即认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正确与否或是不确定的9种组合。那我的观点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不重要。不论我们的生活是否真实,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我们还是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决定论者也不能坐等命运的安排,自由意志论者也有力不能及的事情。让这些理论见鬼去吧。